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青藏高原南部断面湖泊基础考察顺利完成(一)
2009-11-06      

——湖泊测量与沉积物取样

   2009816日-930,在973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及德国DFG Priority Programme 1372 “Tibetan Plateau: Formation – Climate - Ecosystems(TiP)计划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沉积课题组与德方人员共同开展了青藏高原南部断面部分典型湖泊的基础考察。

image001.jpg

考察路线及采样点

本次考察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成都出发,沿川藏线到拉萨,之后又继续西行最终达到阿里地区普兰县,全部行程近8000km。沿途对部分湖泊进行了基础考察及取样,包括湖泊测深、水质测量、沉积物厚度测量、表层沉积物以及短岩芯采取、湖岸阶地样品采集等。考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仅为下一步选取适宜湖泊开展全面综合性的古湖泊学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极大地丰富了青藏高原湖泊与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信息。

image003.jpg

架设在橡皮艇一侧的定位测深仪

   1)湖泊水深:本次考察对四川康定木格错、海子山姊妹海、林芝地区的巴松错、拉萨地区的思金拉措、那曲地区的崩错、当惹雍错以及阿里地区的扎日南木错和玛旁雍错等湖泊进行了水深测量,总测量水域面积达2400 km2。其中木格错面积只有1.9km2,但实测最大水深约30m,尽管与当地旅游部门和居民所声称的水深超过70m有较大差别,但仍然显示了山谷堰塞湖泊具有较大水深的特点。巴松错面积25 km2,水深较大,由于时间和仪器的原因,此次考察未能完成系统全面的水深测量,但多处表层沉积物采集点的水深超过100m,证明景区所示最大水深超过165m的可信性。

image005.jpg

当惹雍错的卫星图片

 

那曲地区的崩错面积141km2,最大水深超过75m,且水下地形分布较不规则。由于崩错处于高原面上的宽谷地区,其较大的水深与具有宽浅特点的冰川湖不相一致,可能指示了其构造成因。位于冈底斯山脉中段的当惹雍错面积835 km2,实测最大水深达到了213m,湖泊北半部分面积较小,大部分湖区水深超过200m,是一个巨大的深水盆地,而面积更大的南半部分湖区最大水深只有110m,且湖底地形变化较缓,其水下地形可能反应了构造活动的差异性。扎日南木错面积997 km2,最大水深约70m,湖底地形分布较为均匀。玛旁雍错面积412 km2,实测最大水深约为73m,较1976年的绳测水深81m要小,可能与当时水下测绳的漂移有关,测深结果显示最深盆地位于湖泊南部的冰川脚下,而北部水深较小。

此次湖泊的测深工作显示,一方面我们对青藏高原许多湖泊的基础情况还缺乏详细的了解,即使有的湖泊具有一些早期的数据,但其准确性还很低。另一方面,许多湖泊具有比估计结果深得多的水深,显示其拥有较大的水量和热容量,因此,湖泊的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和环境变化具有更大的影响。

2)水质测量:利用哈希公司Hydrolab DS5型水质多参数仪先后对四川木格错、海子山姊妹海、西藏巴松错、思金拉错、崩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和玛旁雍错的水质参数进行了现场测定,在各个湖泊的44个点位获取垂直剖面的连续水深、温度、pH值、电导率、盐度、溶解氧等参数,并采集了湖泊水平断面的大量水样,获得了研究湖泊水体物化特征的基础数据和材料。

3)沉积物厚度测量:利用地震剖面仪对玛旁雍错进行了沉积物厚度测量,在深水盆地区可获得超过30m厚沉积物的连续反射图像,沉积物具有非常好的层序分布,说明该湖沉积物可较好地用于环境重建研究。

4)沉积物采集:在上述湖泊中结合水质参数测量都进行了不同水深处表层沉积物的采集,获取样品62个,并在主要湖泊中如木格措、巴松错、崩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和玛旁雍错等都采集了30-80cm长的短岩芯7个,利用这些样品将进行湖泊沉积物的性质及现代沉积速率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不同时间尺度的岩芯钻取和分析提供依据。

image007.jpg

当惹雍错湖岸阶地              利用重力采样器提取湖泊岩芯

5)湖岸阶地样品采集:与许多藏北的湖泊一样,当惹雍错周边的湖岸保留了明显的湖相阶地,特别是在湖岸坡度较缓的一侧有大面积的多级阶地出露,是研究湖泊水位在历史时期波动的良好指示证据。此次考察在部分阶地采集了测年样品,其分析结果将为高原中部湖泊波动提供更丰富的地貌证据。

(王君波、彭萍、朱立平)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