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扫描
刘延东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07-29      
科技日报 2009年07月22日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我们召开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全国野外科技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成绩和经验,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研究部署新形势下野外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将对今后野外科技工作的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野外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国野外科技工作走过了一条既艰辛又辉煌的发展道路,从单一的探索考察到系统的现代科学普查,从跟踪模仿到注重自主创新,在科学数据积累、原始性科学发现和规律认知、新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野外科技工作者满怀报国之志,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乃至生命,铺垫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石,值得全社会尊重和敬佩。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在此,向全国广大野外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就我国野外科技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野外科技工作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野外科技工作服务于科学探索,是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的重要手段,是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不仅在科技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要充分认识野外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第一,野外科技工作是揭示大自然奥秘和规律的基础性工作。野外科技工作是以大自然为研究场所和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自古以来,人类就是通过野外活动逐步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的。自然科学发展史充分显示,通过野外科技工作获得原始数据,有助于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对于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地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许多伟大发现都离不开坚实的野外科技工作,这些伟大发现又极大地推动着世界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社会的发展。200年前,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和潜心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地球科学工作者通过对地壳特别是洋壳的观测与研究,提出了“地球板块构造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国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等地大量冰芯的钻取,剖析了地球80万年以来气候变化过程,证明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事实。可以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揭示大自然科学规律中,野外科技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手段。
 
  第二,野外科技工作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野外科技工作为我国能源、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持和理论指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建设和生态工程等重大建设,都得到了野外科技工作至关重要的支持和服务。又比如,我国科学家建立了“陆相成油理论”和“海相碳酸盐成油理论”,开展了“黄淮海战役”和“中西部生态建设”,建立了铁路和沙漠公路的生态防护模式,这些成果都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粮食、交通和生态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科学有效地解决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瓶颈制约问题。而这些重大战略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野外科技工作提供长期的基础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比如,通过建立野外科学工作网络体系,对全国的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等进行长期监测,不仅可以进行各种野外科学试验,以积累科学数据,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以在经济发展预测和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野外科技工作是维护国家权益的有效手段。当今时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在应对这些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中,与国际社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既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又有效维护国家利益。而这迫切需要野外科技工作提供翔实、准确的科学数据、研究结论和对策方案。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都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制定的国际公约。参与这些公约的制定、修改和履行,需要扎实的野外科技工作做基础。又比如,对太空、海洋等区域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服务。我们要更加重视发挥野外科技工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中的独特作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野外科技工作是我国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特殊途径。注重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是我国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野外科技工作以其艰苦复杂的条件、跨领域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和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求,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特殊的锻炼环境。几十年来,从野外科技事业中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许多科学大家,为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人才资源。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中,约有200多名院士是在长期的野外科技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其中袁隆平、刘东生、叶笃正、李振声、吴征镒等5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院士,都是长期从事野外科技工作的。有一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走上了我国重要科技领域和各级党政领导岗位。他们在青年时代就投身这项事业,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卓越的能力、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为以后担当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与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座谈时曾谈到当年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他说那时每天早起晚归,翻山越岭。他深深感到,艰难困苦的工作岗位,可能更会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事实充分说明,只有大力弘扬崇高追求和脚踏实地、不计名利的敬业精神,才能建设一支能吃苦、高素质的野外科技工作队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野外科技工作的科学规律
 
  当前,我国野外科技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投入的增加,为野外科技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野外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野外科技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国科技整体实力的提升,为野外科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日益紧密而广泛的国际合作,为野外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要看到,与整个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野外科技工作的支撑能力、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仍需提高,总体水平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野外科技工作正处于从跟踪性研究向自主创新、从资源清查性研究向综合管理、从本土区域性研究向全球发展的战略转折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野外科技工作的更大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野外科技战线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推动野外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代价,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迫切要求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这对野外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等为重点,拓展野外科技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要紧紧抓住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围绕解决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瓶颈因素,把野外科技工作进步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要在农业生产、水资源、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领域,加强野外科技考察、科学观测和实验,搜集积累国内外科学数据,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提高野外科技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二,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野外科技工作具有基础性、探索性、战略性特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是科技自主创新的源头。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沙漠、冰冻圈、黄土高原、喀斯特、内陆河、农牧交错带、干旱河谷等颇具特色、带有众多科学难题的地理生态单元,这是地质、资源、生态、农业等领域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对这些地理生态单元进行系统的野外观测和研究,是提高相关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野外科技工作要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胆吸收和运用人类一切优秀科技成果,充分利用我国独特自然环境,在优势领域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更好地肩负起提供基础数据、把握科学规律、诊断科技问题、预测未来发展的重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第三,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野外科技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一支能够胜任野外环境条件、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队伍。目前,由于人才考核标准、分配制度、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野外科技人才流失等问题。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更多创新型人才集聚到野外科技事业中来。要重视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打造有实力的创新研究团队,使野外科技工作队伍的素质与新时期的工作要求更加适应。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针对不同野外台站在科研与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四,坚持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野外科技工作发展的动力。只有把握规律,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和观念束缚,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野外科技事业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国野外科技工作存在着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已经成为阻碍野外科技工作发展的突出障碍。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野外科技工作领域进行了探索创新,比如前不久科技部等八部委召开了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了总结。这一制度是鼓励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好形式,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好做法。我们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加快野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支撑能力和转化能力,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机制促进野外科技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三、采取有力措施,开创野外科技工作新局面
 
  加强野外科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根据新时期我国野外科技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从实际出发,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和平台,为增强国家科技总体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布局,大力提升综合科技支撑能力。全国的野外科学考察、专项科学观测、大型科学实验等不同的野外科技工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在时间与空间上优化配置和相互支撑,需要多部门协调行动和多学科合作。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全国一盘棋,做好国家层面的统筹和顶层设计,避免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使各方面工作有机整合。我们要从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各项野外科技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做好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的前瞻性布局。要统筹野外台站的分布,处理好陆地与海洋、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关系,使结构更加均衡合理。要重视国内外资源、生态和环境状况的系统考察调查和综合监测,依托重大科学计划引领野外科学观测和实验,提高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综合科技支撑能力。
 
  第二,推进野外科技资源共享,提高综合社会效益。野外科技资源综合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多年来,我国野外科技资源分属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建设和管理,在本行业和部门的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野外科技工作各领域之间、资源数据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分离,因而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资源共享机制。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影响了野外科技成果在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中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整合野外科技资源,加快开放共享,促进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共建和协调发展。要着眼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开展跨区域、多学科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和集成研究,最大限度地挖掘野外科技资源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投资的综合效益。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工作保障条件。野外科技工作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其事业发展的经费来源应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长期的国家预算制度保障,也就没有野外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2004年到2007年,全国研发投入总额接近12000亿,每年增加额度在500亿以上;这4年来,国家财政投入超过6000亿元,今年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依然增加了25%。这些年野外科技工作的投入虽然也在逐年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野外科技平台建设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基本建设和技术更新速度跟不上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缺乏观测设备和实验研究设施的自主开发能力,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要继续增加投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改善科学观测设备和实验研究设施,全面提升野外科技工作的装备水平。
 
  第四,创新评价体系,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野外科技工作是许多科学工作的基础,其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目前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野外科技工作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倾向,并直接影响到评估体系,这些需要予以纠正,为野外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主动地开展野外科技工作,将自身科技知识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改革科技工作成果评估方法与人才评价体系,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野外科技事业中来。要建立健全有利于野外科技工作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使用、评价、流动等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跨学科、综合性人才,有效调动野外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干劲,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进一步认识野外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尊重野外科技工作者的奉献和价值。
 
  四、弘扬优良作风,为野外科技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广大野外科技工作者是一支能吃苦、能奉献的队伍。这支队伍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科技事业的忠诚,凭着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长期坚守在远离城市的艰苦环境中,开展科学观测、试验和研究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宝贵的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精神财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推进野外科技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要弘扬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野外科技工作的场所往往地处偏远、人迹罕至,需要面对沙漠腹地、冰川雪地、高山丛林等严酷环境。野外科技工作还是一项探索未知的事业,长年累月,重复枯燥,许多成果的取得需要经历漫长的观察、比较和试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长期在野外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的科研和推广工作,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植物分类学吴征镒院士从事植物学研究70年,长年工作在野外第一线,为掌握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演化规律积累了宝贵资料,为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希望广大野外科技工作者将科学目标、国家需求与个人追求紧密结合,树立献身科技事业发展的理想信念,扎根基层,坚守一线,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做出无愧于祖国的业绩。
 
  第二,要弘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科学研究是不断失败、不断前进的探索求知过程,野外科技工作是人类获取知识的第一战场。野外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的恶劣性和艰苦性决定着野外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不畏艰险的精神,而艰苦的环境往往能够锻炼优秀人才,科学领域中的“硬骨头”可能孕育着重大原始性突破。已故的“黄土之父”的刘东生一生“跨越地球三级雪,解读黄土万里书”,在耄耋之年仍活跃在国际地球环境科学舞台,使中国黄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记录。希望广大野外科技工作者始终保持探索激情,增强创新勇气,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挑战、顽强拼搏,攻克科学难题,取得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
 
  第三,要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获取原始性资料是一个国家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我国野外观测研究站中有许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但保持了4050年连续观测的记录,这在全世界是不多见的。多年来,多站、多要素、日积月累的大量野外监测与试验数据,不仅充实了相关学科的内容,还为一些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交叉学科的创立和新领域的开拓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模拟计算、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减轻了野外科技工作量,但大量的野外科技工作仍然需要在一线踏踏实实地做好观察、记录、测试和研究工作。希望广大野外科技工作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坚持获取第一手的原始性科技资料,让科技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
 
  第四,要弘扬密切配合、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野外科技工作成果的取得,需要长期的、全面的数据积累和知识技术储备,因此要求科技工作者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正是在孙鸿烈院士等著名学者的带领下,发挥了团队精神,在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形成演化、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及区域发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希望广大野外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的智慧力量与集体目标紧密结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甘为人梯,齐心协力,彰显团队的整体优势。要坚持博采众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位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推动野外科技工作发展的强大合力。
 
  野外科技工作使命崇高,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开创野外科技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2009616)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