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扫描
站在高原 研究高原
2008-10-09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

 (地质勘查导报记者  安 丰)

五年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研究所组建了高海拔、立体式、网络覆盖的青藏高原野外监测研究平台。而这仅仅是科研的一个阶段。今后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发展还迫切需要建立长期、连续、系统研究的网络式观测系统和支撑平台——

组建高海拔、立体式、网络覆盖的青藏高原野外监测研究平台

记者: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已经5年多了,您如何评价这5年来的工作?

姚檀栋:5年多来,青藏高原研究所最大亮点是“一所三部”的运行格局初步形成、一批野外台站和实验室的建成。北京部成为高水平人才引进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拉萨部成为青藏高原野外监测研究的重要基地;昆明部挂靠昆明植物研究所运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以拉萨部为依托,瞄准国家科技平台的建设目标,积极组建了高海拔、立体式、网络覆盖的青藏高原野外监测研究平台。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 5个台站,分别是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和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记者:青藏高原研究所取得了哪些重要科研成果?

姚檀栋: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两个大的领域最为显著。一是青藏高原特殊地表过程及其区域环境效应研究成果。这一成果的核心项目是“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该项目群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青藏高原不同地区表土孢粉、不同湖泊中微体生物种属组合的研究,建立起指标与现代气候环境要素的定量关系模型,并以此成功地反演了过去环境变化。通过对一些地区的湖芯、冰芯、树轮等进行记录研究,我们建立了过去2万年来,特别是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序列。

二是青藏高原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成果。该项目群通过对青藏高原中部宽频带研究和青藏高原北缘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建立了中国西北部综合地球动力学模型。另外,发现高原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在6500万年之后的改变,指示青藏高原由洋壳俯冲向陆壳俯冲转换。这项研究不仅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多项创新工作,同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沉积类似中东海湾地区扎格罗斯前陆产油盆地的地质背景,具有较好的油气生、储、盖条件。

建立长期、连续、系统研究的网络式观测系统和支撑平台

记者:您对青藏高原研究所今后的建设发展有何构想?

姚檀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长期、连续、系统研究的网络式观测系统和支撑平台,这个平台本身就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站在高原,研究高原”的独特观测和研究体系。这个新体系将成为解决科学问题,综合集成研究,生成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

记者:青藏高原是国际地学界极为关注的前沿科技研究领域,你们将在这一领域的哪些方面开展研究?

姚檀栋:我们将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青藏高原关键地质、地貌和沉积过程与深部动力学机制。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创新贡献的前沿课题,其研究方向是瞄准全球构造背景中的青藏高原的变化过程,包括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物质组成及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几何学、运动学及变形转换研究,青藏高原深部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其对高原资源、能源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流体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关键隆升事件,盆地演化与高原隆升的关系,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大气环流变化影响的模拟以及高原的第四纪冰盖问题。  

二是青藏高原环境和大气过程及其各圈层相互作用。主要瞄准过去15万年来,特别是过去2万年、2000年、200年、20年来气候突变事件与环境变化研究,加强高原全新世高温期与现代气候和环境的异同研究,加强高原与周边地区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对比研究,高原现代环境背景、作用过程及其与气候的耦合关系,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特殊地表过程的响应与反馈,特别是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水气循环过程和青藏高原大气物质成分的变化,进而预测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趋势,为青藏高原社会和经济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三是青藏高原现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适应对策。主要内容包括: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态适应性,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生物基因资源,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环境变化对高原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与生态系统退化的相互联系,全球变化情景下的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适应对策,青藏高原现代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减缓与适应对策。

开展国际合作,谋划以我为主、具有长期科学目标的重大研究计划

记者:据了解,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请您介绍一卡这方面的情况。

姚檀栋:青藏高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也是国际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因此,建所以来,我们一直把国际合作当成一个重要工作来抓。我们的思路是借助欧洲、美国、日本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借助尼泊尔、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地域优势,谋划以我为主、具有长期科学目标的国际青藏高原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监测研究国际科学平台计划;推动国际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人才互访工作,形成双边——多边支撑的国际合作良好局面。

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我所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例如,在中德合作方面,我们与德方连续召开了五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中德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计划;在中美合作方面,我们已有很长的合作历史,目前这一合作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人才、项目和成果效应;同时,我们也与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密切合作。

将在四个方面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记者: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工作如何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姚檀栋:我们将在四个方面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是通过科学基地建设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点做好拉萨部实验室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共建,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申请并推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逐步将拉萨部建设成为科普园区,并向社会开放,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提升群众的科学素养。

二是依托青藏高原网络式的野外监测研究平台,不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将利用纳木错站的科学优势,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西藏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通过藏东南站为生态屏障建设作贡献,利用藏东南站的研究优势,揭示冰冻圈变化规律,揭示西藏生态环境的变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通过珠峰站为自然保护区建设作贡献,利用珠峰站的研究优势,揭示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过程,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可靠的决策依据;计划新建设野外台站也将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三是通过知识转移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将继t协助院士咨询团做好冰冻圈变化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咨询工作。此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最终成果要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通过人才培养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所已经启动了培养西藏当地人才的计划,逐步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硕土、博士博士后人才。这不仅可以缓解西藏当地人才驻留的压力,还可以使青藏所成为西藏地方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最终为地方发展服务。

2008.8.30,地质勘查导报,3版“地质科教”)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