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美冰芯合作研究20年
2004年,中美西藏联合冰川考察队成功完成了藏西南西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冰川的科学考察,为此次中美合作考察划上了完美句号,也为中美青藏高原合作研究20周年献上了一份大礼。
一、合作背景
1、冰芯研究由冰川学演化而出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科学学科得以无限区分与细化,冰芯研究成为冰川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冰芯、深海沉积和黄土共同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承担起揭示过去地球环境气候变化的重任。在人们纷纷在南北两极积极开展极地冰芯研究的同时,由于地处中低纬度,距离人类生活环境最近,是满足全球大尺度范围研究的热点领域,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日益成为中外科学家追逐研究的焦点。以此为契机,我国冰芯研究始于80年代,我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冰川进行了全面考察,成功在该区域获得了系列冰芯,对成功预测未来亚洲、南亚次大陆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中美双方的学术带头人
中美合作自1984年开始,20年中在双方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从无间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铸就了中美合作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姚檀栋研究员-中方首席科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曾先后赴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知名科研机构留学。自1993年以来,分别被特邀在美国、挪威、法国、瑞士、日本、尼泊尔、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20多年来他累计在冰川上工作的时间超过40个月。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基金委创新研究全体基金、中科院重大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分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自然科学三、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论著400多篇(册),经检索,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66篇。
Lonnie G. Thompson教授-美方首席科学家,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负责人。美国著名冰川学家,是首次提出全球转暖是引起冰川退缩的原因的科学家之一。先后参加了30多次野外科学考察活动,1994年被美国副总统应邀会见,探讨冰川、冰芯与全球变化研究;1999年被选为国际冰川学会顾问;2001年被选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俄亥俄大学杰出科学工作者;2002年被美国时代杂志和有线电视网络选为“美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使他成了享受这一荣誉的二十几位科学家之一;同年,被授予荷兰皇家学会颁发的环境奖,是其中五位获奖者之一。其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Science》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山地冰川冰芯研究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20年合作铸就辉煌
1、平等互利是双方合作的基石
回顾20年的合作历程,中美合作一直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在野外考察设备配备、人员分配、样品分析,还是在数据共享、文章发表、人才交流等方面,双方的立足出发点均是站在中美双方的共同立场,合作要点也以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确定下来,确保了青藏高原研究事业健康、全面、协调发展。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20年的合作研究中,冰芯研究作为一项基础研究,不仅需要的是研究者自身脚踏实地,潜心钻研,更需要研究团队自上至下步调一致,中美合作的可贵之处就是双方的首席科学家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为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得以飞速发展。
2、搭建起国际合作平台
20年的科学考察,为我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冰芯资料,获取了大量的原创数据,同时凝聚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为实现基础科学研究的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搭建起坚实强大的科学研究平台。通过中美科学家平等互利、全面协调的合作,双方铺就了一条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宽广大道。在冰芯与全球变化、冰川变化与寒区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使我国山地冰芯研究从起步到成熟迅速立足于国际前沿水平。20年中,在双方首席科学家姚檀栋研究员和Lonnie G. Thompson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岗日冰芯研究、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其中,达索普冰芯研究还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取得了这么多成功,科学家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前进的脚步,中美冰芯研究计划仍在继续。
3、创新团队结硕果
走过20年的岁月,中美双方的合作日趋成熟,合作规模从小到大、研究由浅入深、队伍不断壮大、项目深入拓展,逐渐成为一支优秀的国际科学联合纵队。当初那个只有几个人的队伍,如今发展成为拥有近30名青年学者在内的梯队式创新研究群体,成员分别来自地理、大气、遥感、地质、化学、计算机、生物等诸多专业领域。在实际研究中,更是做到了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勤奋敬业。目前,双方研究领域仍在不断扩大,内容涉及了冰芯化学研究、温室气体研究、同位素研究、微粒研究、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研究等。双方抓住青藏高原这一全球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开拓了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新天地,建立了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已有7200处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微生物变化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新指标……
三、孜孜追求,继往开来
中国的冰芯事业自起步至立足于世界前沿水平,“豪迈勇敢”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美长期的合作过程中,该项事业选择了它合适的带头人,带领着两国的青年科学家“站在高原,研究高原”,攻克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题。在成功合作的背后,双方又继续签订了未来合作协议,制定了更为详尽的研究计划,共同协定在设备配置、人才培养、成果产出方面强强联手,在科研项目、野外台站和实验室建设方面携手实施、联合共建,推动青藏高原研究事业不断发展。青藏高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中美合作的启示下,青藏高原研究将步入全球合作研究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