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走笔之一:意外中开始

发布日期:2004-08-13 来源: 字体:[ ]

人民网

 

  开栏的话:8月10日,中美日联合西藏科考行动启动。作为此次科考行动的重点,“中美联合冰川科考队”将于14日开始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大规模考察。作为科考队中唯一的来自媒体的成员,人民网记者将把科考过程中的故事和参加科考的体验以札记的形式奉献给读者,敬请关注。

  人民网8月12日那曲专电 记者赵亚辉报道:当记者8月10日按照提前约定的时间赶到拉萨的时候,听到的第一个消息是冰川科考的日程有变化了。

  变化的原因是一个意外,几天前恶劣的天气使拉萨机场不能正常使用,大批想出藏的人出不去,还有一大批想进藏的人也进不来。后者中就包括要参加此次冰川科考的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两名中国科学家。

  “计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是发生变化后,我们要迅速调整计划,要争取让坏事转化成好事。”对于这个变化,此次科考队的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反应很快。他当即决定,趁这个机会,我们先跟随另一支科考队到藏北去考察。

  于是专程去参加喜马拉雅山冰川科考的我,先往相反的方向的念青唐古拉山奔去了。

  临出发的时候,我终于搞清楚了:此次科考其实是一个由中美日三国的40多位科技工作者共同参加的大规模联合科考行动,行动分为北线和西线两条线路。北线为藏北环境科考行动,由中日联合科考队进行。20余名队员将在藏北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广大区域,对影响青藏高原环境的大气、土壤和能量水循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测研究。

  而推迟到14日才出发的喜马拉雅山冰川科考则是西线,由中美联合科考队进行。20余名队员将从拉萨出发,对包括珠峰冰川在内的喜马拉雅山北麓沿线的冰川进行考察,并重点对位于西喜马拉雅山最大的冰川——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周围的冰川进行大规模的科考。这也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这一地区的冰川进行系统性考察。

  我们的车队离开了拉萨,沿着青藏公路向北行驶。随着车子在峡谷中颠簸起伏,昨夜因为高原反应没怎么睡着的我开始感到有些混混欲睡。这时,与我同车的科考队日方首席科学家小池俊雄教授却告诉我要保持清醒状态。小池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学者,是GAME遥感国际委员会主席,是“全球协调加强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曾经10上藏北的“老高原”。他用“权威的语调”对我说:在海拔不断升高的时候,在车上昏睡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打起精神的我,很快被路上壮观的高原风景所征服,忘记了高原反应的不适。高大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像一个躺着的巨人,从我们的身边蜿蜒而去,直到天边。终年积雪的山峰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与漂浮山腰的朵朵白云相映成趣。山谷中草原更令人神往,虽然草并不高,但是青翠的碧绿连绵着伸向远方,成群的牦牛和山羊点缀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中,好一副生机勃勃的油画!

  藏北环境科考队最主要的一个观测站就在这样的一副油画当中,在距离那曲20公里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一个叫毕节的地方。虽然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钟了,但是队员们在领队马耀明研究员的带领下还是立刻展开了紧张的工作。毕节观测站是“全球协调加强计划”36个观测站之一,装备着先进的测量空气、风速、土壤、污染度等各种指标的仪器,还有一个30多米高的观测塔。这里的海拔已经是4600米了,比华北最高的五台山还要高出1500多米,在这里走几步就会气喘,比平地上走几十步还要累。为了更换观测塔上的一个实效的温度传感器,一名年轻的科考队员毫不犹豫的的爬了上去,我们都为他涅了把汉。像慢动作一样,整整1个小时,他才气喘吁吁的完成了任务,安全回到了地面。

  晚上9点,当我们完成第一天的考察项目,来到那曲城,准备按计划在那曲饭店住宿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意外。竟然一间空房也没有,原先我们预定的也不算了。原来一年一度的藏北赛马节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比新年还要热闹的节日,那曲几乎所有宾馆的房间都被一抢而空。我们只好在那曲城中游荡,经过了差不多2个小时的艰难寻找,才在简陋的一个小旅店里安顿下来。刚住下,倾盆大雨就哗哗啦啦下了起来。

  科考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