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记者罗晖游雪晴 “七一”前,接报社指令,采访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康世昌。电话接通,一个低沉的、带着沉重喘息的声音传来:“我在纳木错。”
“身体不舒服吗?”
“没什么事,就是胃病又犯了。晚上在电褥子上趴会儿就好了。”
纳木错,西藏一个海拔4700多米、全年仅有5个月气温高于
听着电话那端同时传来的“呼呼”的风声,与这个被称作康队长、
康队长:海拔
在珠峰的第一个晚上,强烈的高原反应令记者无法入睡。听着康世昌他们帐篷里传来的歌声,心里暗自奇怪———在这个躺着都要大口喘气的地方,居然还有兴致唱歌?
第二天,与科考队员刘勇勤说起头天晚上的歌声,她笑了:“这算什么,
那天,他们去东绒布冰川垭口采样。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工作了9个多小时后,只戴着薄薄的无菌手套的队员被寒冷和饥饿折磨得快要挺不住了,这时,康世昌突然开始高歌:“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这歌声让队员立刻来了精神。“在这个令英雄气短的地方,
只有到过高原的人才知道,
作为30多年来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珠峰地区多学科综合科考队队长,在3个多月的野外科考中,康世昌不仅要协调好科研上的事情,还要照顾好全队50多人的吃喝拉撒。很多队员是第一次上高原,身体不适应,心理负担又重,他就不停地观察他们的身体变化,不断地给他们打气。尽管他清楚,在高原说话多了,自己也是头疼欲裂。
康世昌曾经七上珠峰,有不少历险故事。去年4月30日,他的取样桶被大风吹跑了,里面有不少科考中不可或缺的采样用具,康世昌拔腿便追。没想到,一下跌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冰裂隙,手中的铁锹掉在了裂隙边上。他本能地用双脚蹬住了裂隙的冰壁,并尝试着用刚好够得着雪面的右手攀出冰面,但是徒劳,因为表层的雪太松散了。5分钟过去了,呼啸的大风和漫天的大雪吞噬了他的呼救声。幸好科考队员丛志远无意中发现了地上的铁锹,才用绳子把他拉了上来。
同样在去年的科考中,为了采集高质量的样品,他凭借十几年在冰川工作的经验,在没有上升器、腰带环等安全设施的情况下,带人攀登到了
正是凭着在野外的拼搏和严谨的室内工作,康世昌和同事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自1993年以来,他参与或负责了20多个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确立了喜马拉雅山中段冰芯记录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重建了近200年来珠峰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首次阐明了珠峰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通过冰芯记录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拓宽和丰富了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也补充了全球中低纬度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目前,康世昌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30多篇被SCI收录。他在美国缅因大学的博士后导师马雅斯基教授曾这样评价其工作:“即使与美国和他同一代的科学家相比,
康书记:第三极上的红色榜样
高山营地。面对着巍峨的珠穆朗玛和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鲜红党旗,他庄严地举起右手,带着刚刚入党的队员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大概是世界最高处的入党宣誓仪式了。去年珠峰科考正值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而科考队中有10名党员,康世昌建议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很快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批准。他说,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都不能游离于组织活动之外,何况极端恶劣的环境正是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理想场所,也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时刻。
在科考工作间隙,他多次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科考队员中有8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有的申请书是在海拔
记者如今还清晰地记得去年5月21日在珠峰大本营亲历的发展会。当时,发展对象丛志远依然坚守在高山营地,康世昌决定让其通过对讲机宣读入党申请书。当丛志远时断时续的声音从信号极弱的对讲机那端传来时,记者的心里已经满是感动。
康康:笑和哭同样真实
当一天的采样工作终于结束时,他会长舒一口气,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率真、满意地笑了。
从西北大山中走出的康世昌爱唱歌,爱开玩笑,爱吃面片儿和土豆,爱抽烟,原来还爱喝酒,但2002年科考时得了严重的胃病,现在不敢多喝了。工作之余的“康康”快乐而单纯。
不过他也有落寞的时候。去年5月9日是母亲节。晚上没事,队员们再次聚在一起唱歌。这一次,康世昌唱的是《懂你》———一首唱给母亲的歌。记者突然发现,他的眼睛有些湿润。
当时也没多问,后来才了解到,2004年4月,康世昌去新西兰参加国际冰芯钻取活动。到达的第三天,他接到电话:“母亲去世了!”挂断电话后,康世昌已泪流满面。如果立刻回国是可以在葬礼上看母亲最后一眼的,但同行者英语不好,自己离开后会对工作造成影响,思虑再三,他强忍着悲痛留在了新西兰。一个月以后,康世昌终于回到了家,但等待他的只有孤坟一座,村头再也没有了等他归来的母亲的身影。跪在坟前,他嚎啕大哭。
其实,何止是对父母,对妻子和女儿他也同样满怀愧疚。每年都要出野外,仅去年就在青藏高原工作了9个多月———珠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峰、纳木错……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
“不管怎么说,在咱们的国土上不能让外国人占先”———这是康世昌当初从美国义无反顾回到祖国的原因。此时此刻,他这个不合格的丈夫、父亲,正在青藏高原演绎着自己的豪迈人生。
■人物档案
康世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站长。一九六九年一月生于甘肃陇西,在兰州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一九九五年在原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秦大河院士。二○○○—二○○三年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