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科技频道
盘点2005年科技风云,气象万千;科技各领域进展,日新月异。我们享受着绚烂便捷的科技成果,却不常记起这些成果的创造者——那千千万万、默默无闻、散发青春和热血的科技工作者们。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让我们一起为人类探索世界的勇气而震撼,为人类伟大的智慧而自豪!
爱因斯坦 100年前的奇迹延续至今
【回放】 100年前,《物理学杂志》连续刊发爱因斯坦《分子大小的新测定》、《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等五篇论文,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1905年因此被称为“奇迹年”。
【点评】 也许,纪念爱翁的最好方式,是继承他严谨治学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偶然的天才”。希望在2005年,在爱因斯坦发表五篇震惊科学界的论文而被称作“奇迹”100年后,在爱翁离开我们50年后,物理——不仅能吸引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的注意、也能成为更多正在填报志愿的所谓“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三学生们的选择,和给更多对这个世界与宇宙未失去好奇心的人们带来快乐。希望下一个爱因斯坦,就是我们身边......
陈省身 数学大师星熠生辉“去希腊”
【片断】 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回放】 陈省身于
【点评】 当我们遥望星空,会发现有那么一颗小行星永远闪耀着数学的光芒,那就是陈省身星;当我们远眺大地,我们会发现有那么一位大师,他使数学在21世纪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就是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
黄昆 享受物理快乐的“小兵”
【片断】
【回放】 “我不是帅才,是一个小兵。”然而就是这个“小兵”,一次次地把“黄—里斯理论”“黄昆方程”“黄—漫散射”这些带着中国人姓氏的理论砖石镶嵌进了世界物理学的大厦。直到快70岁,他与学生合作提出的“黄朱模型”还被作为必读文献列入许多国外的专著和研究生教材中。
【点评】 “不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的他,引领中国的半导体研究,进入世界的前沿。他为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研究奉献一生,他被称为——“快乐的物理巨人”。
物理巨人走了,意料之外的带给公众和媒体另一个疑惑,那便是:为何只有科学界在扼腕叹息,而同时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却一片?在科学界赫赫有名的物理巨人,在公众面前,为何却成了陌生人……
侯祥麟 93岁仍挂帅的科学界榜样
【片断】
【回放】 他93岁高龄仍挂帅在我国科研战略第一线,担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他是中国工程院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元老之一;他建议建设节能型社会……在更悠远的岁月里,在战鹰展翅飞翔中,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的试验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上,都无不凝结着他和战友的心血……他,用他卓越的智慧和远见,一次次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和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点评】 一个科学家的命运,通常跟自己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真理的追求,总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最大动力。然而正如侯老所说的:“我知道我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侯老代表了上世纪我国整整老一代的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民族,一生不变……
“神舟”六号幕后英雄集体
【回放】 太多场面让我们泪流满面:神舟飞船划过太空的优美轨迹,全世界都看见了;航天员们走出船舱的灿烂笑容,全世界都看见了……但还有很多东西,人们看不见。他们是站在神六后面的、为载人航天工程服务的幕后英雄。十多年来,100多个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和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3000多家单位的数十万人承担了工程协作配套和支援、保障任务。
【点评】 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看见,半个世纪前,一大批科技精英从海内外聚集起来,团结在新中国的旗帜下,终于成就了“两弹一星”的旷古伟业;我们看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着眼未来,果断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我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看见,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我国航天科技和航天工业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和失败的挑战,迎来了辉煌的胜利;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火热的集体,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在实践的磨练中迅速成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