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感动我们的科学家

发布日期:2005-12-23 来源: 字体:[ ]

人民网科技频道

 

 

    盘点2005年科技风云,气象万千;科技各领域进展,日新月异。我们享受着绚烂便捷的科技成果,却不常记起这些成果的创造者——那千千万万、默默无闻、散发青春和热血的科技工作者们。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让我们一起为人类探索世界的勇气而震撼,为人类伟大的智慧而自豪!

    爱因斯坦 100年前的奇迹延续至今

    【回放】 100年前,《物理学杂志》连续刊发爱因斯坦《分子大小的新测定》、《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等五篇论文,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1905年因此被称为奇迹年

    【点评】 也许,纪念爱翁的最好方式,是继承他严谨治学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偶然的天才。希望在2005年,在爱因斯坦发表五篇震惊科学界的论文而被称作奇迹”100年后,在爱翁离开我们50年后,物理——不仅能吸引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的注意、也能成为更多正在填报志愿的所谓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三学生们的选择,和给更多对这个世界与宇宙未失去好奇心的人们带来快乐。希望下一个爱因斯坦,就是我们身边......

    陈省身 数学大师星熠生辉去希腊

    【片断】 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1231914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

    【回放】 陈省身于19111028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唯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点评】 当我们遥望星空,会发现有那么一颗小行星永远闪耀着数学的光芒,那就是陈省身星;当我们远眺大地,我们会发现有那么一位大师,他使数学在21世纪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就是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

    黄昆 享受物理快乐的小兵

    【片断】 2005年7月61617分,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黄昆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6岁。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这副北京大学物理系师生送给黄昆先生的寿联,如今变成了挽联……

    【回放】我不是帅才,是一个小兵。然而就是这个小兵,一次次地把里斯理论”“黄昆方程”“漫散射这些带着中国人姓氏的理论砖石镶嵌进了世界物理学的大厦。直到快70岁,他与学生合作提出的黄朱模型还被作为必读文献列入许多国外的专著和研究生教材中。

    【点评】不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的他,引领中国的半导体研究,进入世界的前沿。他为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研究奉献一生,他被称为——“快乐的物理巨人

    物理巨人走了,意料之外的带给公众和媒体另一个疑惑,那便是:为何只有科学界在扼腕叹息,而同时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却一片?在科学界赫赫有名的物理巨人,在公众面前,为何却成了陌生人……

    侯祥麟 93岁仍挂帅的科学界榜样

    【片断】 2003年5月25,温家宝总理和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坐在沙发上促膝谈心,“国家将要启动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您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您能够参加这项工作。但考虑到您已年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他,就是我国石油炼油界的泰斗,是我国石化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两院院士——侯祥麟。

    【回放】 他93岁高龄仍挂帅在我国科研战略第一线,担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他是中国工程院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元老之一;他建议建设节能型社会……在更悠远的岁月里,在战鹰展翅飞翔中,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的试验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上,都无不凝结着他和战友的心血……他,用他卓越的智慧和远见,一次次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和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点评】 一个科学家的命运,通常跟自己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真理的追求,总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最大动力。然而正如侯老所说的:我知道我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侯老代表了上世纪我国整整老一代的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民族,一生不变……

    “神舟六号幕后英雄集体

    【回放】 太多场面让我们泪流满面:神舟飞船划过太空的优美轨迹,全世界都看见了;航天员们走出船舱的灿烂笑容,全世界都看见了……但还有很多东西,人们看不见。他们是站在神六后面的、为载人航天工程服务的幕后英雄。十多年来,100多个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和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3000多家单位的数十万人承担了工程协作配套和支援、保障任务。

    【点评】 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看见,半个世纪前,一大批科技精英从海内外聚集起来,团结在新中国的旗帜下,终于成就了两弹一星的旷古伟业;我们看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着眼未来,果断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我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看见,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我国航天科技和航天工业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和失败的挑战,迎来了辉煌的胜利;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火热的集体,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在实践的磨练中迅速成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