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科考学术讨论在海拔5180米高原进行

发布日期:2005-05-12 来源: 字体:[ ]

科技日报

 

记者 罗晖 游雪晴  中科院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队队部的大帐篷是个多功能厅”———既是宿舍,又是饭厅和会议室。晚上9点,海拔5180的珠峰大本营。忙碌了一天的科考队员们刚吃完晚饭,便约好了似地聚集到这里。一会儿,科考队队长康世昌宣布:13次学术讨论会现在开始,主讲人是北京大学环境中心朱彤教授。

  掌声过后,专注听讲者除了在大本营的所有科研人员,记者再次发现了科考队的司机师傅王小龙,于是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师傅能边开车,边把绒布冰川末端、高山栎化石、冰碛湖等专业知识给记者讲得头头是道,俨然专家一般。他告诉记者,这些知识都是从学术讨论会上偷学的。

  据悉,以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题的2005年珠峰地区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共分5个专题:大气化学、冰川、大气物理、地质和生态与环境。科考队里的20多名科研人员来自全国10多家研究单位,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

  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研究员告诉记者,42,科考队在珠峰大本营树起队旗,43日晚便举行了第一次学术讨论会。邀请科考队各学科专家对自己的学科进行简要介绍,如地质组组长丁林教授介绍了珠峰的地质概况及他们的初步地质调查情况;生态组组长张镱锂教授展示了根据遥感资料和已有的草场资料等所作的珠峰地区北坡景观生态现状图,他介绍说,这次的调查将对该景观图进行修订,修订完后的图将是世界上第一份详尽的珠峰北坡景观生态现状图;而冰川组的刘景时教授则介绍了中绒布冰川大量冰湖的存在的现状……

  康世昌说,科考队还邀请了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张江齐主任、西藏登山队的桂桑等分别作了主题报告。迄今为止,这种世界海拔高度最高的学术讨论会已经举行了13次,只要条件允许,还要继续举行。

  说起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感受,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张庆华博士告诉记者,每晚的学术讨论会都像过节一样,大家收获多多,高兴多多。他说:在第2次学术讨论会上,65岁的老青藏、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的黄荣福教授给大家介绍了珠峰地区的各种植物,我从中获得启发,设计了新的采样思路,来研究特定植物中的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在第11次学术讨论会上,搞生态的张镱锂教授发现他与搞冰川水文的刘景时教授的某个结论互相印证,但如果有更多的资料,将使研究结果更扎实,于是,两人当即约定,共同从国外购买这些资料。

  作为对珠峰地区的第四次综合考察,举行这种学术讨论会,正好可以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讨论会不但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康世昌说,自1975年第三次珠峰综合科考以来,虽有过多次单一学科的独立科考活动,但此次综合科考是30年来头一次,其多学科交叉互补优势已经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