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记者 罗晖 游雪晴 中科院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队队部的大帐篷是个“多功能厅”———既是宿舍,又是饭厅和会议室。晚上9点,海拔
掌声过后,专注听讲者除了在大本营的所有科研人员,记者再次发现了科考队的司机师傅王小龙,于是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师傅能边开车,边把绒布冰川末端、高山栎化石、冰碛湖等专业知识给记者讲得头头是道,俨然专家一般。他告诉记者,这些知识都是从学术讨论会上“偷学”的。
据悉,以“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题的2005年珠峰地区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共分5个专题:大气化学、冰川、大气物理、地质和生态与环境。科考队里的20多名科研人员来自全国10多家研究单位,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
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研究员告诉记者,
康世昌说,科考队还邀请了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张江齐主任、西藏登山队的桂桑等分别作了主题报告。迄今为止,这种世界海拔高度最高的学术讨论会已经举行了13次,只要条件允许,还要继续举行。
说起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感受,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
“作为对珠峰地区的第四次综合考察,举行这种学术讨论会,正好可以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讨论会不但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康世昌说,自1975年第三次珠峰综合科考以来,虽有过多次单一学科的独立科考活动,但此次综合科考是30年来头一次,其多学科交叉互补优势已经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