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所丁林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科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第二阶段考察任务从
可可西里独特的环境、气候等条件成就了它无穷的魅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它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巨大“聚宝盆”。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1990年)已经过去16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成立 (1995年) 也走过了11年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可可西里见证了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变化。
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陆内俯冲与造山作用”的支持为契机,2005年我所开始组织一项为期3年(05~07年)的可可西里科考活动,即“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秘行动”。这是中科院在青藏高原腹地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科考活动,由我所主办,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和北京中广赛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等协办。
2006年科考主要涉及可可西里保护区北部和南部的缓冲区及部分核心区。这次科考路线分为北线和南线,基本沿1990年可可西里考察路线行进。北线考察路线为:从昆仑山南部进入可可西里地区,经过海丁诺尔湖、库赛湖、卓乃湖、科考湖、太阳湖、可可西里湖、勒斜武旦湖、涟湖等大小湖泊数十个,建立大小营地6个,最终抵达马兰山冰川脚下,并于
本次科考任务主要集中在地质、动物、植物、冰川、生态等几个方面。虽然考察时间短、任务重,但科考队密切协作、分工明确,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精神战胜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圆满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地质方面:主要研究可可西里地区中央山脉的隆升过程及机制,进一步加深对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力求提出新的证据和观点,以及山脉隆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可可西里地区动物的迁徙、植被的演化提供基础资料。并对青藏高原第三纪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作一些新的尝试。
对可可西里第三纪火山带和侵入岩进行了详细的采样工作,探明第三纪青藏高原北部岩浆作用和岩石圈演化提供新的数据和资料,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和过程。
昆仑断裂考察发现,2001年昆仑地震形成的新断裂,错距达到
昆仑断裂及断层三角面
动物方面:主要研究了藏羚羊冬季的生态习性和越冬环境,初步认为藏羚羊在冬季并不都要迁徙过冬,而有些藏羚羊选择在原地越冬,比如可可西里湖地区有大群的越冬公藏羚羊和母藏羚羊。通过多年的对比研究,力求得出藏羚羊新的迁徙模式。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的保护藏羚羊也是重要研究课题。另外,还对整个可可西里生态链中鼠兔扮演的角色、鼠兔对草场的破坏等进行了研究。
不同职业的队员拿起各自的武器,对盗猎者说不
植物方面:系统采集了可可西里地区的植物种子,为建立可可西里地区种质资源库做了大量工作。详细研究了植物种群的分布,提出它的生态意义。着重研究眼子菜的分布特点,指明眼子菜的分布与长江源头迁移的关系,从而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形成中央山脉作为亚洲最大的分水岭对植物生态、长江水系变化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气候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冰川方面:实地考察可可西里地区的三大冰川:布喀达坂冰川、马兰山冰川、各拉丹东冰川,取得了这个地区冰川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可可西里地区现代环境过程提供了基础。观察表明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冰川的长度和厚度与1990年资料对比都有不同程度的退缩。
布喀达坂峰下的冰川和冰碛物 格拉丹东主峰及冰川
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可可西里大部分湖泊的水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卓乃湖、可可西里湖、饮马湖、勒斜武旦湖等。由于冬季降雪少,加上一些地区沙漠化严重,科研人员在这次考察期间遇到多次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不足
卓乃湖附近发现的玛尼石堆,上面藏文多为六字真言
本次科考活动得到了中国联通、中国石化、T’TISS、唐古拉药业、联想集团、红牛维他命饮料公司、摩托罗拉(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新华社、CCTV(新闻、国际、科教频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新浪网、空中网等媒体对本次科考进行了相关报道。可可西里管理局森林公安分局以及志愿者为科考活动的成功付出了大量劳动。正是这些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持和帮助,本次科考才得以圆满顺利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