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学术交流
环境实验室学术前沿讲座与“午食三客”并举:冬至日共话无动力采样技术
2018-01-05      

  太阳能供电是青藏高原偏远地区重要的供电方式之一,太阳能电池组的电力不足常成为青藏高原科研观测仪器运行的障碍。冬至(12月22日)是北半球全年日照时间最短的日子,也是太阳能发电量较低的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青藏高原所青促会小组和环境实验室组织了“午食三客”及“学术前沿讲座”系列活动,探讨适用于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无动力(被动)采样技术。

  青促会小组成员王小萍研究员邀请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青促会会员丁士明研究员作名为“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丁士明研究员重点介绍了DGT技术在水体、沉积物、土壤污染物高分辨率原位采样、样品快速分析、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和在土壤/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方面的潜力,并展示了其所开发的DGT系列产品。

  由于DGT技术能够不依赖电力供应原位采样,可用于青藏高原沉积物常量元素和重金属的高分辨率和快速有效分析,青藏高原所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与丁士明研究员及其创办的智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为今后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丁士明研究员介绍并展示DGT产品

  在当天并行举办了青促会小组第九期“午食三客”。青促会小组成员张强弓副研究员和龚平副研究员分别讲解了各自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大气污染物(汞和POPs)被动采样最新成果,进一步阐释了无动力采样技术在青藏高原研究的优势和潜力。

“午食三客“讲解大气被动采样技术

  张强弓副研究员利用垫状点地梅植株具有易于分辨的逐年生长特性的特点,将垫状点地梅作为天然的被动采样器,反演了近10年来纳木错地区大气汞年际变化特征,发现2009年后青藏高原大气汞浓度呈现降低趋势。这一研究扩展了大气污染物历史环境记录的研究思路。

  龚平副研究员则着重介绍了针对大气POPs被动采样器结构的改进工作,使新型的采样器更适合青藏高原高风速、地形复杂的特点。新的采样器较好地控制了采样流量,体现了被动采样器由粗放的半定量采样向流量可控的定量采样转变的发展趋势。

两种被动采样器:(左)垫状点地梅植株的年代序列;(右)改进的大气POPs被动采样器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