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学术交流
中日合作项目“藏南普莫雍错湖泊过程与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野外工作顺利完成
2004-10-12      

在院重要方向性项目“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支持下,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朱立平研究员与日本东海大学西村弥亚教授于2004年9月9月8日~20日率队在西藏普莫雍错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这是继该考察队于2001年对该地区进行初步考察后的进一步详细调查研究工作。

普莫雍错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水面面积14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5030米左右,最大水深达70米,湖泊主要由湖面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目前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是高原上进行湖泊沉积环境变化研究的比较理想的的中大型湖泊之一。

这次工作是科学家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型湖泊首次开展的全方位湖泊沉积调查研究。中方考察队员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的朱立平研究员和冯金良副研究员及其研究组的4名研究生。日方考察队员有西村弥亚教授(湖泊沉积)、手冢修文教授(水生生物)、寺井久慈教授(湖泊现代过程)、村上哲生博士(湖泊水文)等人,一同进行野外工作的还包括后勤支援人员10余名。

此项研究的目标是定性与定量阐明普莫雍错地区过去数千年至数万年发生的环境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气候原因或人类活动影响。围绕合作研究目标,中日双方科学家主要开展的具体内容是:(1)对冰川补给、湖泊与河流演化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分析,力图阐明湖盆地表与湖泊沉积中心水分/沉积物的内在联系;(2)进行太阳辐射对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影响调查,通过测定湖泊及其周边的太阳UV辐射与可见光光谱,研究生物体的活动/表现与太阳UV/可见光的相互关系,揭示湖泊中浮游生物在形态、生理和生态活动上的动态效应;(3)调查湖泊与河流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参数,包括水文、透明度、浊度、电导率、pH、溶解氧、主要元素、微量元素、营养物、溶解态有机质、粒状有机质、色素等;(4)采集湖泊水/岩界面沉积物进行C、N、P与粒度分析,同时进行生物化学的新陈代谢(包括初级生产力、氮的吸收与排放、固氮、N2O形成、沉积速率研究,阐明不同元素如C、N、P等在湖泊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5)进行与湖泊沉积特征有关的测湖研究,包括利用GPS和水声回声仪进行湖泊水深研究,利用GPS和脉冲水声振动仪进行水下沉积物厚度测定;(6)选择湖泊沉积中心,利用水上平台与活塞采样器进行湖芯样品采集,并通过多种代用指标分析古环境变化。

考察队员围绕周长90多公里的湖岸线进行了全面的流域调查,对入湖河流携带的悬移质、推移质、水样,地表植被等进行了系统采样。对不同水深的湖水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了现场测定和取样分析。同时,对水面面积达70平方公里的湖泊进行了拉网式地水深测定并给出了较为密集的等深线。通过以上的现场调查分析,考察队选择湖泊沉积中心进行柱状沉积物取样,成功地在水深达64米的湖泊沉积中心获取了长达3.9米的连续柱状样品,可以说这是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大湖沉积中心首次获得的最长而又连续的湖泊沉积样品,它对于重建过去数万年来环境变化的连续序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朱立平供稿)

考察队员将移动平台浮筒抬向湖边

考察时间虽在9月,但也时常大雪纷飞

考察平台驶离湖岸

将活塞钻具置入水中

成功提取3.9米湖芯(1)

成功提取3.9米湖芯(2)

水深测量的间隙在湖岸小憩

围绕湖岸的公路泥泞不堪

在齐腰深的入湖河流中测量水深和流速

每一条入湖的水流都要测量

在凛冽的寒风中采集地表样品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