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学术交流
中德携手推进青藏高原研究
2004-05-17      

    -关于“中国科学院和DFG与MPG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一事访问德国的汇报

 

    二ΟΟ四年五月十至十五日,由李家洋副院长带领的“中国科学院和DFGMPG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代表团访问了德国。这次出访的目的是落实路院长二ΟΟ二年访问德国时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和“德国马普学会”达成的共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合作意向。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访问概况

这次访问的中方代表团由李家洋副院长任团长,随访人员有国际合作局局长郭华东、资源环境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资环局地球科学处处长周少平、国际合作局欧洲处房强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三位研究员马耀明、赵俊猛、易朝路。德国接待中国代表团的有: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Ernst-Ludwing Winnacker、德意志研究联合会项目主管Soeren Duerr、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亚洲负责人Ingrid Kruessmann、马普学会副主席Herbert Jackle、德国Tubingen大学教授Volker Mosbrugger、德国波兹坦地学中心主席Rolf Emmermann、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气候动力与沉积现任主任Gerald Haug和前任主任Jorg Negendank、波茨坦大学教授Manfred Streeker、魏格纳极地与气象研究所教授Klaus DethloffBernhard Diekmann以及Dirk Wagner 博士、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Martin Claussen、德国考古研究所副所长Mayke Wagner、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现任所长Lothar Willmitzer以及Wilhelm BolandDavid Heckel教授。

这次访问的主要日程是:五月十一日参加了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地学委员会会议,姚檀栋所长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相关情况,Mosbrugger教授介绍了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地学委员会关于项目支持、特别是优先项目支持方面的最新动态。五月十一日上午还访问了波茨坦魏格纳研究所,了解了该所在极地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和进展。五月十一日下午访问了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了解了该所在气候变化、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接着,李家洋副院长带领中方代表团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进行了未来合作意向性谈判。五月十一日晚上,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Ernst-Ludwig Winnacker举行宴会招待中国代表团。

五月十二日,访问了波茨坦地学中心,了解了该中心的组建、科学活动及研究进展。之后,双方进行了讨论。

五月十三日,代表团由柏林转往耶拿,访问了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了解了该所正在进行的组建和科研活动。

五月十四日上午,访问了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了解了该所的科研活动。下午从耶拿乘大巴到法兰克福机场乘机回国。

 

二、主要成果

这次出访取得了圆满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进展和成果,也宣传了资环局在地学研究方面的科研布局和进展。

从五月十一日至五月十四日,李院长在不同的场合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进展和成果,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新的科技战略布局。李家洋副院长还结合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建立,特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新成立的一些研究单元。傅伯杰局长也介绍了资环局下属25个地学研究所的科技战略布局以及CERN的布局和科研活动。

2. 宣传了青藏高原研究所。

五月十一日,姚檀栋所长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地学委员会会议上通过Powerpoint 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组成、科技目标、发展战略、队伍建设、近期科研活动等。随后,又在格纳极地研究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GFZ、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等机构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所。通过介绍,使得德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了解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近期主要科研活动,找到了双方的合作领域。

3. 了解了德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基本动态,促进了中德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的相互了解。

     德国一大批科学家正在从事青藏高原或与青藏高原有关的研究工作。这些力量主要分布在与DFG相关的大学、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位于耶拿的生物地球化学所和汉堡的马普气象研究所。与DFG相关的大学聚集了一批进行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现代过程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在青藏高原研究方面有深厚的积累。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既有从事地球物理、新构造活动方面的专家,也有从事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变化方面的专家,是德国进行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力量。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是一个新成立的所,但在青藏高原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正在组织项目。这次新确定的马上实施的合作项目就是在这个研究所启动的。

4. 初步确定了双方的优势合作领域。

  目前,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在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方面的准备更为充分。他们已提出了进行青藏高原合作研究的四个方向。分别是:

l          青藏高原的新构造与地貌演化

l          青藏高原过去气候与生态特征的恢复

l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景观演化的影响

l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与生态特征研究

   这次访问时,也和其它研究单位进行了合作研究可行性探讨,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学术会议等进一步落实。

关于和DFG的合作,经过这次双方讨论,结合中方提出的在近期内执行的三个项目,提出了两种同时实施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中方近期内执行的三个项目为基础,德方申请与之相关的项目,直接进入该三个项目进行合作。第二方案是以上述四个优势领域为基础,设计一个大型、较长期的国家合作计划,由双方的主管单位(如中科院、基金委和德国马普、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立项,并通过政府渠道批准项目(如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5. 已启动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

位于耶拿的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所。该所现在有三个研究室。分别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室、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研究室和生物地球化学综合与集成研究室。该研究所有很强的技术支撑系统,其中在14C等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分析、化学分析、计算机、野外观测方面的设备是世界一流的。

这次访问期间,双方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已达成了今年八月份在青藏高原展开合作研究的口头协议。具体计划是对方来三名科学家,首先参加八月四日至七日的国际学术会议。会后由中德双方科学组织野外考察,进行大气、土壤、水体、同位素化学的研究。

6. 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为进一步推动合作研究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这次出访前,我方先准备了有关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三份合作备忘录文件。第一份是中国科学院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双方的合作备忘录;第二份是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双方的合作备忘录;第三份是中国科学院、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和马普学会三方的合作备忘录。此次访问时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马普学会分头进行了谈判,结果是对方的合作两方都希望以双方合作的形式,而不是三方合作的形式签署备忘录。

关于备忘录的签订,最好是于五月二十三日(中德科技合作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签署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的备忘录。如果时间太紧,来不及完成准备工作,也可在八月份青藏高原国际学术会议前或会议期间进行。和DFG的合作备忘录,签署前需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沟通。

 

三、几点建议

这次中国科学院组成了以李家洋副院长带队,院副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郭华东、资源环境局局长傅伯杰等为主要成员的代表团,就中德科学家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进行了专门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为巩固此次访问成果,使中德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工作进一步深化,特提出以下建议:

1.               尽快签署中德双方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备忘录。以目前状态看,中国科学院和马普、中国科学院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分头签署备忘录比较可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方面希望在对方与中国科学院签备忘录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作为第三方加入。这还需要进一步协调。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的协议最好能在五月二十三日中德科技合作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时签署。

2.               组织以研究所对研究所的更深入的交流访问。这次访问为中德双方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青藏高原研究所需进一步组织以项目合作为基础的访问交流,使双方合作实质化。

3.               组织院级的国际合作项目,并报科技部立项,成为科技部的国际合作项目。从这次访问看,德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研究是以交叉综合和长期研究为基础的,这也是目前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有效整合中德双方青藏高原研究力量,做出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应组织以我为主体,以长期研究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先导的院级国际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申报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4.               建立一年一次的定期交流访问机制。为了使双方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工作持续发展,双方每年至少要有一次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访问。其正式交流访问可以由院组织,也可以由研究所组织;其非正式交流访问可以用workshop形式组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姚檀栋

                                                  二ΟΟ四年五月十六日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